明朝共有16位皇帝,依次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在南京称帝的,则是朱元璋和孙子朱允炆,就是通常所说的建文帝。另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就是朱允炆的父亲,逝后被追封为“明兴宗”。南明则不计。
▌ 明穆宗朱载垕墨迹
▌ 明世宗朱厚熜墨迹
明代诸帝翰墨,目前缺明英宗朱祁镇和明光宗朱常洛书法资料图。不过,史料明确记载,明英宗在山西五台山留存有亲书《敕谕护持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楷书碑刻,书风瘦劲挺拔;明神宗朱翊钧在五台山还有一块亲书《敕谕山西五台山》楷书碑刻,书风遒劲丰腴,端庄方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短,史称“一月天子”,翰墨难见,留待日后有机缘,可以寻觅到。
▌ 明神宗朱翊钧墨迹
明代帝王中,庙号未必人人皆知,有时年号反而为更多人所知。最典型的如“宣德”,读鲁迅文章知道了“宣德炉”。再比如“嘉靖”,还有“万历”广为熟知,万历是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
明朝皇帝中有个性的很多。明熹宗心灵手巧,对制造木器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都要亲自操工。明英宗修建了北京观象台,先后制成简仪、浑仪、浑象、八尺圭表等大型天文仪器,安装在观象台上。其遗址就是今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
总的来看,明代皇帝普遍热衷翰墨,故而高手很多,批阅奏章,题匾褒奖,或者是专门的书画创作,多见精品。这当中,最突出的高手,要数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和明思宗朱由检。朱高炽的书法得到专业书家的关注,明顾启元曾云:“御书之美,乾文奎画,落在人间,荣光异气,真有辉山川而贲草木者。”评价极高。洪熙帝书法主要受王羲之《兰亭序》影响,造诣匪浅,并非溢美之词。
▌ 明仁宗朱高炽墨迹
宣宗朱瞻基书法造诣更高,识者以为可与宋徽宗比肩。
▌ 明宣宗朱瞻基《书上林冬暖诗》,纵47.3厘米,横23.9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很巧的是,朱棣的封号恰恰是“燕王”,与“燕”有缘。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在北平设立王府,俗谓“燕平”。朱棣特别喜欢北京,花了二十年时间迁都,最终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实施。明永乐年间,流行“台阁体”。
▌ 明成祖朱棣《御制真实名经序》
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最终形成乌、黑、方的特点。于书法个性来说,反倒成了限制。
朱元璋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笔墨功夫不俗,字里行间的不可羁勒之势,睥睨一切,有杀伐之气。1364-1368年间,朱元璋称吴王,1368年建立明朝。这件《总兵帖》写于1366年二月的18至19日间。“教总兵官将各营内新旧见在马匹数目报来,毋得隐瞒,就教小先锋将手抹来回话。”完全是大白话,没什么文采,不过将事情说得非常清楚了。最后一个是“朱”字画押,朱元璋可谓别出心裁,怕别人模仿他的军令。
▌ 明太祖朱元璋《总兵帖》,纵二十三厘米,横二十三点七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建文帝留下来的有两块匾额,今已毁。现今所看到的这件“作品”,严格来说,并不是书法,而是一件传说中的“红崖天书”,有人译为“伐燕诏檄”,目前在贵州安顺,留此存照。
▌(传)建文帝《伐燕诏檄》,现存贵州安顺。
相对来说,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二位主要写行草小字,崇祯皇帝(图8)则喜欢写大字,颇见大家风范,可以看出师法朱熹。
▌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所书《九思》
宋代大儒朱熹书法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他的大字很有分量,对王铎等人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崇祯皇帝还有一方著名的花押印,对于现代签名设计,有非常大的影响。花押印的释文有几种解释,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是“朱由检”、三字精心搭配组合而成。
▌ “朱由检”印为青玉质,龙钮长方形玺,横9cm,纵11cm,通高11cm,钮高6cm
不过,朱氏皇帝一族的笔墨最顶峰还不在这里,而是他们的后代子孙,一下子出了两个艺术大师。一是八大山人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一是苦瓜和尚石涛,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八大是嫡系,石涛为旁出。有意思的是,石涛在半百之年还当过“北漂”,来北京寻求发展。朱耷、石涛、髡残和渐江并称“四僧”。
▌ 明代皇帝墨迹
据年谱和史料研究,八大辈长于石涛,相差四辈,年龄相差16 岁。不管他们在宗族中是什么关系,彼此交往虽然受很多条件限制,但他们一直心心相印,相互推崇,不仅有书信往来,还有绘画的合作。这两个人都曾出家。朱元璋也做过和尚。真是无巧不成书。(责编:郭晋丽)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一鸣
编辑:袁新雨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