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于用荧屏上的角色来认识一个演员,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演员,
总让人以为,生活中的他们也是如此。
于是,当
脑袋大脖子粗的范伙夫
在全国观众面前被忽悠瘸了;
当“辽北第一狠人”
彪哥
再次挨揍;
当投资“纠纷处理器”
胖大款
落得倾家荡产;
再加上多年前在火车上抢劫IQ的
傻贼
;
范伟饰演的角色总是那么懦弱、愚蠢,甚至傻得可爱。
于是,范伟也给了大家一种“好欺负”的感觉。
但是,你认识的,
只是那个忠厚老实的伙夫、善良爱装的彪哥,
和对风险判断有误的富豪,
真正的范伟,你恐怕从来没有见过。
01
1962年,范伟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小时候的他
腼腆、木讷,甚至有些胆小
,
但在文艺方面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时的范伟,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
无论在台上怎么放得开,
下台后,又变成那个不爱说话、顺墙根走路的内向小孩。
父母看出了范伟的特殊之处,也给了他很大支持。
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带着范伟练嗓子、压腿,还送他去学舞蹈,
期待有朝一日范伟能在舞台上闯出一番天地。
只可惜,范伟的
天赋实在有限
,
练了一段时间,舞蹈动作没学会几个,
反而弄得浑身是伤、身体僵硬,只好放弃。
至于声乐这一方面,
也只是达到了“外行听了还可以”的水平。
当年,一个音乐老师听范伟唱了一段后,
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要是在唱歌上发展,最多是业余水平。
看你表演的架势不错,要不往这方面发展吧。
”
也许这是老师对当时毫无特色的范伟,说出的安慰之词,
但无论是无心插柳,还是慧眼识珠,
总之范伟是很听话地放弃了声乐和舞蹈。
16岁那年,范伟被父母送到了曲艺团,
经人介绍,拜著名相声演员陈连仲先生为师。
一个头磕在地上,
师徒关系就此确定,
但陈先生却对范伟说:
祖师爷没赏饭,孩子,你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按范伟的先天条件,
陈先生这句话并没有说错。
相声讲究帅卖怪坏,
范伟不坏不怪,也和帅毫不沾边,自然就卖不出去。
那几年,范伟苦练基本功,却鲜有上台的机会。
与此同时,东三省有两个演员开始初露锋芒,
一个长着鞋拔子脸,一个是小矮个子。
这俩“歪瓜裂枣”一往台上站,人们就想笑,唱得还都不错。
不用说,大家也知道,
这两人就是后来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赵本山和潘长江。
与这两位特点鲜明的演员相比,
同为喜剧演员的范伟更是毫无优势。
就像之前所说,那两位上台,不用说话,看那长相人们就想笑。
相对于他们,
范伟实在是太“周正”了一些。
那段时间,潘长江和赵本山平分了东三省的观众,
两人合作的小品常常爆满,
台下的观众里就有那个“天赋有限”的范伟。
据一位老曲艺工作者回忆,
为了争小品一哥的位子,
当时还年轻气盛的潘赵二人谁也不让谁,
台上台下、明里暗里处处较劲。
也因此,两人花在舞台上的心思就少了一些,
共同表演的次数也逐渐减少。
而这段时间,范伟每天雕琢表演技巧,在排练厅一待就是一天。
无论外面怎样的纷繁喧扰,
无论赵本山和潘长江的台下如何高朋满座,
彼时名不见经传的范伟只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辛苦,
和偶尔上台参加一些没几个观众的慰问演出。
那时的范伟,满嘴大碴子味,连普通话都没学明白。
但是,范伟,别急,属于你的时代还没到来。
当你多年之后,秉烛而卧,回忆自己的人生时,
你会发现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
只是,你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5年。
从16岁学艺,到31岁那年在相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大器晚成的范伟终于在而立之年才崭露头角。
虽然这时的潘长江和赵本山早已冲出东三省,红遍大江南北,
但东北曲艺界的琼林宴上终于有了范伟的一席之地。
此时此刻,范伟突然做了一个决定:
退出相声舞台。
在家人和朋友们都大跌眼镜时,
似乎只有范伟的师傅理解徒儿的心思。
这个木讷甚至有些胆小的孩子,
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一等奖已经是自己在相声舞台上的极限了,
如果再坚持下去,恐怕难有突破。
15年来,无数个披星戴月的夜晚,
范伟和自己较劲、和老天爷较劲,天赋不够,努力来凑。
范伟木讷却不愚蠢、胆小却不懦弱,
他用15年实现了父母的期望,
以黑马的姿态站在相声舞台上,
完成了素人到明星的逆袭。
此时的范伟也已结婚成家,
1988年,通过朋友介绍,范伟认识了
沈阳市儿童医院的美女护士杨宝玲,
经过长达两年的苦苦追求,杨宝玲才以身相许,
1992年,两人的儿子
范曦文出生。
没有人知道,
此时范伟给自己规划了什么样的人生。
02
1993年,略有薄绩的范伟接到了赵本山的电话。
当时,赵本山正在排练春晚小品《老拜年》,
想请范伟帮忙搭一个角色。
挂断电话后的范伟说不清是兴奋还是紧张,
厚厚的镜片下面,是一张波澜不惊的脸。
他不会不知道,春晚的舞台,全国观众都会看到,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但,当时的范伟顾不上这些,
他的出发点很简单:无论舞台大小,戏演好了再说。
在北京,范伟努力背词,加紧排练,细细雕琢表演方式,
十几天下来,早已把那段为数不多的戏份熟记于心。
但是,总导演却不愿意让新面孔加入,执意换掉了范伟。
老大哥赵本山
多次出面求情,还据理力争
,
但为了不让大家为难,
范伟打了个招呼,匆匆回了东北。
腊月二十七,顶着冰天雪地,乘兴而来,落寞而去。
此时的范伟,和当年那个少年没什么两样,
老实、木讷
。
受了委屈,甚至连发火都没有。
没人知道寒冬里,范伟到底是什么心情,
也许失望多年早已习惯,
也许因此点燃了他出人头地的决心。
三天后,大年三十,
范伟和家人围着火炉和香喷喷的年夜饭,观看了春晚。
屏幕上,赵本山的表演依旧让大家笑声不断。
看着和赵本山搭戏的演员,
说着自己熟记于心的台词、做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动作,
范伟憨厚地笑着,镜片后面那张脸,依旧波澜不惊。
错过春晚的范伟以为自己再没机会登上这个大舞台,
但赵本山却奠定了想再次和范伟合作的决心。
“他当时一句怨言也没有。”
一向义气的赵本山不会让自己的兄弟落寞而去。
1995年,《牛大叔提干》终于让范伟在全国观众面前扬眉吐气了一把。
小品中,范伟把一个见利忘义、谄媚至极的玻璃厂经理演得活灵活现,
剧中人物那“扯淡”的功夫让人恨得咬牙切齿。
有了这一良好的开局,接下来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1996年,小品《三鞭子》中的范伟戴上金丝眼镜,
成了仗势欺人的县长司机。
1997年,《红高粱模特队》中的范伟“洋气”了一把,
他饰演的设计师,头戴波点头巾,身着波点衬衫,
“贱兮兮”地、一脸认真地以大城市指导者的身份,
和黑土地上的老百姓来了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交流。
1993年春晚导演的保守,
让本就是大器晚成的范伟又晚了两年才与观众见面。
好在,范伟没有让大家失望。
据说成名后的范伟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大受欢迎,
有一次乘火车时,有人故意逗他,说没看过他演的小品,
他马上念了一大段台词,还学了小品人物的动作,
把全车厢人逗得哄堂大笑。
面对这一幕,范伟满面红光,像一个受到表彰的孩子,
人们才意识到,木讷只是范伟的表象,
他早就知道你们是在逗他,
但他也清楚,逗他是因为喜欢他的表演,
只要大家爱看,他就愿意演。
03
终于要说到《卖拐》了。
这一系列,无论是对赵本山还是范伟,
包括已经去世的高秀敏,
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果说之前的小品,是范伟在观众里混个“脸儿熟”的作品,
那《卖拐》就是他进入“一线”的起点;
对于赵本山,那更是他的“封神”之作。
据说《卖拐》的故事核心是一件真事儿。
他们有个朋友不知道自己骨折,
走着去医院检查,医生看着片子奇怪地说:“你居然自己走来的?”
那哥们站起来又走了几步,说:“我就这么走来的呀。”
医生指着片子说:“你看,你骨折了,按说站不起来的。”
那哥们马上扶着桌子:“哎呀,大夫,我好像就是觉得不太对劲。”
赵本山觉得这故事挺有意思,
“添油加醋”了一把,
变成了后来的经典小品《卖拐》。
而被忽悠瘸的伙夫,由范伟来演,再合适不过了。
是呀,谁像他那一样,长得就那么“好欺负”。
接下来,《卖车》《心病》《功夫》,
每一个作品都深入人心,
人们也期待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铁三角”的表演。
在舞台上,范伟的气场不亚于小品王赵本山。
之前,人们只是看赵本山的,赵本山的搭档多说几句话,人们就会觉得烦。
但范伟打破了这个局面,
在舞台上和赵本山打了个平分秋色。
连赵本山自己都说,1993年之前,范伟是我的观众;
后来,他是帮忙的;
再后来,他的气势开始压我。
我们习惯于把范伟当绿叶,把赵本山当红花,范伟也承认自己是绿叶。
但是,没有绿叶的点缀,红花的美丽自然要逊色不少。
另外,
见过不开花的绿叶,
但是见过没有绿叶的花吗?
于是,深知自己价值的范伟,
又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离开赵本山,离开春晚舞台。
即便没花,绿叶也有自己的价值和美丽,
这一点,范伟比谁都清楚。
04
根本别相信那些说范伟离开赵本山,是因为给钱太少的鬼话。
如果真的混到为几百块钱的碎银而分道扬镳,
那简直是
对庞大“本山帝国”的侮辱
,
也是对二人智商的亵渎。
按赵本山的说法,范伟离开是因为
想去北京发展
,
这样
方便孩子以后的教育
。
走之前,范伟和赵本山交流过,赵本山也很支持。
范伟自己说,是
因为在春晚的舞台上压力太大
,
尤其是最后一次在春晚的舞台上,说错了词,
虽然观众没有看出来,但他不愿意再登台了。
这两点,我认为都对,但也都是片面的。
加在一起,也只对了一半,
因为只字未提范伟自己的雄心壮志。
如之前所说,
范伟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当然愿意挑战自己。
试想一下,多年前一事无成的时候,
他就敢离开已经获奖的相声舞台,
如今在积攒了大量观众基础的范伟,
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范伟的下一个目标,是大屏幕。
在电影作品中,他用心雕琢,
刻画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看车人的七月中》,范伟塑造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单身父亲,
神情呆滞地走向仇人时,明明面无表情,
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被欺负得太久了;
《耳朵大有福》中,
范伟饰演的退休工人一边炫耀、一边吃泡面的片段,
至今都是头条上“最下饭”的视频之一。
2004年,凭借在《看车人的七月》中的精湛演技,
范伟一举将第2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收入囊中。
此时的范伟,一改小品演员的形象,
俨然一副老戏骨的样子,
在大屏幕上处处给人惊喜。
其实,喜剧演员出演正剧是很难的。
举两个例子,郭德纲给《摇滚藏獒》配音,
声音一出来,影院里就哄堂大笑,
因为大家听出了郭老板的声音,
条件反射般地开怀大笑;
赵本山在《一代宗师》里饰演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世外高人,
一出现,明明台词字字珠玑,
却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因为,习惯了。
不让观众“跳戏”,对那两位来说太难了,
似乎他们一出现,大家就得“先笑为敬”。
而范伟,从没让观众跳戏,
因为他从所有细节,去雕琢每个角色的不同之处,
收放自如的表演,让观众该笑时开怀大笑,该哭时泪如雨下。
好的演员,不是让观众看自己的表演,
而是用自己的表演,来调动观众情绪。
像范伟这样,掌握了喜剧精髓,
又在出演任何角色都毫无违和感的演员,
放眼全世界,都寥寥无几。
于是,2006年,
凭借《芳香之旅》获得开罗国际电影节特殊表演奖后,人们不觉得奇怪;
2016年,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斩获金马影帝后,人们也觉得实至名归。
这时的范伟,早已不是那个没有天赋却敢登台的愣头青,
也不再是小品舞台上的黄金配角,
他是三料影帝,是观众心中的表演艺术家。
但是,这样的范伟,仍然很少接受采访,
他说,镜头一打开,我就得有个角色,我就是要演的那个人,
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在镜头面前“演”范伟,
所以很少以“范伟”的身份面对镜头。
抛开影帝的身份和无数个经典角色,
范伟一直都是那个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胆小的孩子,
似乎从未变过。
但是,他明明不声不响地做了一件,
不,是好几件大事。
回望他的人生履历,一路逆流而上。
从学艺时被说没有天赋,到获得相声比赛一等奖;
大胆放弃相声舞台,到小品舞台发展,
又在最红时急流勇退,去做电影演员。
表面看,范伟似乎是瞧不上眼前的成绩,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仔细看会发现,范伟的每次转型,都处于一个高点,
也就是自己在那一领域能做到的最好的成绩。
很多人处在某一巅峰时,往往会保守,开始停歇、看看远处的风景……
好比一块石头被扔上天空,
前一刻,它鹰击长空、势如破处,冲破重重险阻,达到最高点!
然后呢?
等待它的,只有坠落。
这是自然规律,任何行业都是,谁也阻挡不了。
看似木讷的范伟其实一直都清楚这些,
所以他大胆放弃原有的成绩,
谋求在新领域的突破,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永远前进。
多年的演艺生涯,角色以弱者的善良和单纯温暖观众的心;
无数个经典形象的塑造,让人们意识到,原来绿叶的重要性不亚于红花。
如今,年近花甲的范伟,又将迎来什么样的突破呢?
以他老实木讷的性格,步入老年后,还能做什么呢……
放心吧,大家别被他精湛的“演技”骗了。
真正的范伟,一直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他呀,比谁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