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就业门槛怎么打破打工人中年危机年龄焦虑为哪般35岁矫正牙齿晚不晚

35岁成为各企事业单位招人的年龄门槛,让许多中年工作者产生年龄焦虑

近一段时间以来,主流媒体屡次、持续呼吁发声号召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要放宽用人年龄限制,打破35岁的招聘门槛。为此,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对象的年龄率先放宽到了40周岁以下(仅限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应届),这大概是为了起一个带头和表率作用。

在此形势下,多数省市公务员招考考试报名资格也将年龄放宽到40周岁,比如天津、山东、山西等。而且部分省市事业单位的招考年龄也有所松动,不再卡35周岁的门槛,比如山东、湖北等地。

这是趋势。尤其是在我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所剩无几的大背景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的确要有所调整了。按照目前的人口出生率的走向,中国将迎来人口数量的负增长。不但如此,中国还面临结构性失业的大难题——蓝领岗位出现用工荒,招不到人,而所谓的白领职位却供大于求,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求职无门的出校即失业状态,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多年前人才教育培养规划缺乏准确的预测和应变有关,然而,更多的还是与整个社会的就业观念和职业风气有关,计划赶不上变化,面对新的就业大环境,我们只能与时俱进,人们的就业观念亟待扭转。

一方面,我国的劳动力面临后继无力的困境,另一方面,许多大龄打工人却面临着35岁职场焦虑,全国总工会2022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岁~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而这种基于年龄的就业歧视在邻近的韩国、日本中是少见的。

时值两会,有些代表委员建议,应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加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将年龄作为招聘、晋升或辞退的红线,要加大反年龄歧视就业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

从立法和监督两方面打破35岁就业门槛是有必要性的,而且也是有前瞻性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多维度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中改变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过时而错误的观念,从劳资两方面,双管齐下,纠正招聘歪风和职场错觉,让劳动者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就业权利。

首先,对于用人单位来说,40岁正是职场人年富力强的年龄,倘若单位总想用低成本以低能效的方式去获取人力资源恐怕已经行不通了。国家应该立法,切实规范企业的这种不尊重大龄劳动者的行为,并对触碰红线者给予相应处罚,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

其次,对于工作者来说,也不必要承担过多的焦虑和压力,要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不是一味忍受不公对等。

最后,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营造的尊重每一名劳动者的良好风气,不因年龄、性别而歧视,也不因职业工种而歧视。唯有如此,才能让“卷”个不停的内耗型社会停止内耗,进而迸发团结合作的加乘力量。

35岁是个很奇怪的数字,是一个没卷上去就只能被卷下来的尴尬年龄

35岁,想重新开始,迟了吗?我们的社会的宽容度还是不够。有句歌词叫,“看成败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可是,当一个社会从年龄上就把人一棍子打死,那人生还豪迈得起来吗?即便在古代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子,我们何必把35岁看得那么重要呢?35岁不必然要失业,过了35岁的工作者不必要背负焦虑,应该反思的是用人单位。

全新电视家上线

下载电视家流程

电视安装电视家直播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