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江河见证一个奔流的时代。涛澜汹涌间,激荡起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
如果把奔腾的钱塘江比喻成一条龙,那么西湖和湘湖就是龙的两只眼睛。
154年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前身在西湖旁问世,在一代代“浙二人”的智慧与付出中,从三间陋室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型三甲医院,守护一方百姓的生命健康。
十年前,倚靠着钱塘江,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破土而出,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成为钱江南岸百姓看病的首选之地,更是中国医院多院区建设发展和国际化医疗服务的标杆之地。
眼下,浙大二院继续以奋斗之姿传承鼎新,萧山总院建设“火力全开”,将在湘湖画上“点睛之笔”——打造“医疗服务优质典范、学科深度交叉平台、临床技术创新中心、医学人才培养乐园、一流学科孵化基地”。
“从‘西湖时代’到‘拥江发展时代’,我们始终坚持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群众向往同频共振,在改革创新中奏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乐章’。不仅办好多院区一体化管理的医院,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在为百姓健康谋福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
十年前,中国医改进入瓶颈期,尽管大医院设分院、建院区的趋势,已持续多年。但许多医院在实践中碰壁,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质化发展、一体化管理”。
2013年,作为市校深化战略合作的全新产物,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诞生了,以十年改革创新实践成为中国新医改公立医院多院区建设发展的标杆之地,并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多院区发展期间,浙大二院先后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成为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单位、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连续四年位居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前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连续两年全国第2,“自然指数”全球50强,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定点单位及驻点单位,取得中国质量领域官方最高认可,2021年连续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
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滨江院区党委书记黄建透露:“原浙江省人大副主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教授非常关心滨江医院的建设,在合作前期,亲自与时任浙大二院院长张苏展、书记王建安一起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向市领导汇报合作建设滨江医院的意愿。这座年轻的院区从诞生、建设,到管理、运营、发展,毫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用,每一步都在破题探路。”
滨江院区的破题之钥、成功之道,要从一张发票说起。
2013年3月5日,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正式开业。家住附近的林先生看完病后发现,自己在此拿到的凭据和以往解放路院区开出的并无两样。
“两个院区同质化发展,在现在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十年前,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突破和创新。”浙大二院党委副书记、滨江院区副院长马岳峰说。其实,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还有另一个名字——杭州市滨江医院。“杭州市”这个前缀意味着滨江医院属于市属资产,而浙大二院却是省级单位,体制不同,不仅为就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导致两个院区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共享。
“王书记以他前瞻性的视野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提出‘一张发票’是滨江院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两个院区由此得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造福病人。”马岳峰表示。
这背后,是浙大二院对患者的承诺:滨江院区也是浙大二院的一部分,会始终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为患者缔造同质化的最优医疗服务。
是否能实现同质化,还取决于人才能否共享。人才共享关键在于科室的搬迁、平移和创建。
骨科,是最早搬迁到滨江院区的科室。
作为浙大二院最具盛名的“王牌科室”之一,骨科当时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搬迁”的决定一出,立刻引发了争议。“科室医护人员的心里多少都有一些顾虑。一来是觉得偏远;二来,到新院区重新开始,病源会不会流失,发展会不会受到制约,一切都是未知数。”时任骨科主任严世贵说。
尽管严世贵心里也没有底,但他还是毅然选择支持这个决定——搬迁后病区会增加,这意味着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能为更多病人服务。“我们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只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原地踏步,搬迁是挑战,也是机遇。”年轻医生深受鼓舞,都心甘情愿地准备去新“战场”大显身手。
“当时我们科室流传着一句口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钱塘江。这一跨,十年过去了。”回望这十年,现任骨科主任叶招明时常感慨,当初这步棋走对了。“没想到滨江的发展这么快,大批年轻人涌入,在这里安家落户,也为我们科室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叶招明介绍,以前骨科以治疗创伤、肿瘤、老年关节病为主,近年来因为运动受伤的人越来越多,细分出运动医学亚专科,专门保障运动者的健康。
乘着滨江区发展的东风,骨科的发展实现了“裂变”——医生队伍从不到100人壮大到160人;2022年门急诊量达到54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3万台;细分出9大亚专科,涵盖了所有骨科疾病,各有专攻,让骨科诊疗更精准。如今,浙大二院骨科已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骨科专业的领头雁。
骨科搬迁后,解放路院区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1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陆续“平移”至滨江院区,实现两院区同步发展。
“急诊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对挽救患者生命、提供后续治疗机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徐善祥表示,过去,钱塘江南岸急诊力量薄弱,急诊患者需要到主城区的大医院抢救,“从江南到江北,路程长、路上拥堵,无疑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因此,在滨江院区设立急诊科是很有必要的。”徐善祥记得,急诊开张的第一天就迎来了72个病人,由不到20人组建的急诊团队很快进入了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开启了生命的接力赛。
高效运转的背后,是急诊团队的奉献与担当。“尽管急诊在解放路院区已经拥有成熟的流程和架构,但想要一模一样复制到滨江院区并不容易。为了延续急诊的优势,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筹备工作,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练,确保实操中流程的顺畅,努力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徐善祥说。
十年间,从最初仅有预检分诊和抢救室两个区域到如今抢救室、病床、EICU一应俱全,形成救治闭环,滨江院区急诊医学科不断完善,挽救的生命越来越多,辐射的范围越来越大,成为周边百姓的“定心丸”。
“在延续重点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在滨江院区发展新兴学科,逐步设立儿科、产科、生殖医学科、血管外科等,使两院区资源互补,实现‘1+1>2’。”黄建说。这些科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仅满足了周边百姓的就医需求,也助力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后续许多国内三甲医院的新院区建设,都参照浙二滨江院区的轨迹,收获了长足的发展。浙大二院用星星之火,推动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车轮滚滚向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