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不能正常饮食营养不足怎么办肿瘤外科医生告诉你鼻软骨隆鼻视频

肿瘤患者不能正常饮食,营养不足怎么办?肿瘤外科医生告诉你!

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比例有多少?不同的研究提供的数据不太一致,但是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即便是临床营养工作比较完善的地区,外科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比例仍高达30-60%;而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甚至高达32%-88%。所以有院士坦言:1/3的肿瘤患者是被饿死的。

营养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作为一名从业17年的肿瘤外科医生,我曾经目睹了不少患者化疗之后饮食不佳、白细胞随着体重的减少而降低、患者精神体力都越来越差;不少患者都无法按时化疗,无法完成化疗;太多的患者去世的时候骨瘦如柴,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一方面患者极度痛苦,同时,也给家属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4年前,在掌握了一些营养学知识之后,我才明白了,以上这些情况大部分都与营养治疗不足有关。

那以后,我会主动去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比如近期内体重明显下降的、肌肉和力量明显减少的),在化疗、大手术之前都要给予医学营养的补充,比如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对于肠内营养明显不能满足机体需求的患者,我宁可用7-10天输入肠外营养,然后再给予其他对身体有创伤的治疗。

因为经过了营养治疗,患者的化疗反应轻了,对化疗的耐受好了,对化疗的恐惧也不那么严重了;经过营养治疗,一些在以前看起来没机会的患者重新获得了手术并顺利康复;经过营养治疗,大手术(比如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的机会明显下降了,术后康复也自然加速了。这些经历让我我深深的体会到,营养是一切治疗的基础。

营养治疗不怕耽误肿瘤的治疗吗?

我相信这是很多患者、医生关心的问题。

老百姓闻癌色变,马上就六神无主,然后病急乱投医,恨不得医生立刻化疗,药到病除;或者立即手术,手起刀落,斩草除根。在这种情况下,要谈营养,似乎有避重就轻的感觉。

实则不然,肿瘤其实是一种慢性病,与其在匆忙中做出一个或者一系列错误的决定,不如深呼吸、坐下来,医生和患者共同制定一个包括营养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被耽误的肿瘤确实存在,但在匆忙中过度治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还有一些以前该检查不检查、该治疗不治疗给耽搁了,现在该冷静不冷静又过度治疗了,那才是最悲剧的。

由于一部分医院还没有临床营养科,一部分医生对营养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觉得营养无非就是多吃一点饭,或者多输一点液。部分医生还认为营养治疗会延长住院时间。其实当患者的并发症减少的时候,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是下降的。

如何选择补充营养的方式?肠内 or 肠外?

相信这个问题在广大的医生中间已经达成了共识,

肠内营养的疗效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但是部分老百姓仍然相信输液的效果要更好一些,这是因为医学知识不够。

对于那些不会正确饮食或不良习惯导致的营养不良,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教会患者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方法去吃饭,去运动;对于疾病造成而无法食补的患者我们要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特殊医学用途食品”。

对于无法正常进食或正常进食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的患者,我们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样的途径给予肠内营养;毕竟肠内营养最接近人体自然的营养吸收和代谢方式,并且肠内营养取材方便、广泛,并且最省钱,还可以在家里完成。所以肠内营养方式是优先选择的。

只有对那些管饲肠内营养也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患者,我们才给予全肠外营养或者部分肠外营养。

关于肠外营养的配置,我们强烈推荐全合一的方式输液(包括离子、维生素、微量元素),而不是单瓶输入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

单瓶输在国内依然非常普遍,带来的问题也很常见,比如单瓶输入氨基酸就经常出现恶心、寒战、发烧。

为什么说肠内营养能够省钱呢?

输入一袋2500ml的全合一肠外营养液,大约需要300元;但是如果有管饲给予自制的2500ml肠内营养液,大约30元就足够了。

假设一位患者需要营养治疗的时间是30天,肠外营养TPN的费用=300×30=9000元,而管饲的费用=30×30=900元,每个月节省8000多元。更何况肠内营养的效果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副反应要更轻。

肠内营养方式的选择

我们说肠内营养最好,但是不能正常饮食,怎么实现肠内营养呢?

最重要是建立有效的营养通道,比如说

国内应用最多的鼻饲管(鼻胃管、鼻肠管);优点是非常普及,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操作很简便,也非常便宜。缺点呢?

首先是鼻饲管一般都比较细,容易堵管。

一旦堵管,就意味着要重新放置管道,给患者带来了又一次痛苦。还有鼻饲管长期刺激食管、鼻咽部粘膜而易发生食管炎、鼻炎、咽炎、甚至鼻软骨的破坏。并且鼻饲管影响贲门功能,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除了反流带来的痛苦之外,频繁的返流还会引发吸入性肺炎,对一些老年人,这一点往往是致命的。以上缺点决定了鼻饲管只能短期放置(30天以内)。

另一种

进行肠内营养的饲养方式是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PEG),这项技术已经问世37年了,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这种饲养管管道比较粗,对于家庭自制的米汤肉汤的容忍度更高,相对不容易堵管,至少能够放置90天;

PEG不经过鼻咽和食管,反流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并且,PEG管不像鼻饲管在脸上,它藏在腹部衣服下面,对患者的形象和信心也会更少有负面的影响。

临床上还有一些确实无法以胃镜等微创的途径放置肠内营养的管道,那就只能通过手术放置空肠造瘘管。建立了有效的管道,营养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第一次做“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有什么体会?

说实话,2013年参加黎介寿院士的营养培训班的时候,看到医生放置PEG,我特别羡慕。回来以后就想开展,但是一些患者对新事物还不容易接受。我就挺纳闷,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大家不接受呢?但我还是不屈不挠的给适合的患者谈。

第一例患者为57岁男性,因肿瘤较大,贲门梗阻,肝脏多发转移,2月内体重减轻约10kg,疼痛明显、体力衰弱、睡眠较差,并且有扩张性心肌病,血压只有80-100/40-60mmhg。但其家属是医生,他们很快就明白了PEG的优势,很支持。所以我的第一个体会是站在患者的角度做充分有效的沟通,获得患方的支持是前提。第二个体会是简单,以前听课就知道操作简单,自己一做发现真简单。我比较笨,事先在看PEG视频的时候对打个8字结纠结了几分钟,另外就是往腹壁外拉造瘘管的时候要用一点力,其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困难。虽然是第一次做,也只用了十几分钟,所以我相信熟练的医生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第三个体会是管道应用和护理方便,本例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并于当天停止全肠外营养,开始接受流质管饲营养。3天以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整天在楼道里活动,对治疗很有信心。有效的营养治疗之后,患者顺利的接受了化疗。

第二例患者是31岁男性,胃体-底-贲门肿瘤,周围淋巴结广泛转移,经过3周期化疗评估仍然无法手术。同时患者营养重度不良以至于无法耐受下一步化疗。该患者以及家属亲眼看到前一例患者接受PEG后状况的改善,主动要求做同样的治疗。考虑到该患者瘤体占据了大部分胃,导致胃排空功能障碍,我们给他放置了PEG-J,这样营养物质可以直接到达空肠,最大程度的减轻胃负担,还可以充分的给予肠内营养。

哪些患者能够从“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中获益?哪些不能?

该技术有什么并发症需注意呢?

以下患者如果预计需要肠内营养的时间大于30天,就应考虑胃造瘘术:

重度神经性吞咽障碍或发育障碍、口咽颌面部创伤性或肿瘤性的梗阻、食管癌、头颈部癌、烧伤患者、以及需要长期气管插管的重症病人。

PEG 的应用还包括胃排空障碍、不可手术肠梗阻患者的胃肠减压、胆瘘患者以及外引流胆汁回输等。

PEG 的绝对禁忌证包括:

凝血功能障碍 、腹膜炎、腹膜透析、胃壁静脉曲张、没有胃以及任何不能做胃镜的疾病。还有,孕妇、过度肥胖和腹膜透析的患者也是不能用。

术后可能的并发症如下:造瘘口感染(所以请记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血、腹膜炎、腹部其他器官穿孔、呼吸不畅、伤口裂开、PEG管移位(比如脱出或拽出)、管道堵塞。另外,注意垫片的压力,不可太大,否则容易导致局部缺血坏死,继发感染。对第一次做PEG的同道,我们还是建议有人指导。

另外,费用也是必须要考虑的,PEG管大约2000-3000元。管道比较粗,术后肯定会有不适的感觉,我们第一例患者说3天以后完全适应了。我的理解是以上并发症,都与照护者的对相关资料的知晓度和护理是否精细有关。如果能够给患者和家属充分的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需要什么软件和硬件呢?

说硬件呢,首先是胃镜和PEG管;然后呢,是一位操作胃镜的医生和一位能够做局麻和皮肤切开的外科医生。我相信这是所有的县医院甚至某些乡镇卫生院都具备的。软件呢,最重要是我们设身处地替患者解决问题的医者初心。只要有这颗赤子之心,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何况PEG几乎没有任何困难。

“经皮内窥镜下胃造瘘术”

国内外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

每年美国有大约20万例病人从中获益,可是PEG问世已经37年了,为什么那么多符合PEG适应症的中国人不使用这种技术呢?

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遇到复杂疾病比如晚期肿瘤的时候,我们(包括医生和家属)过早的放弃了。有人认为,既然肯定治不好了,还费什么劲?还有观点认为,延长3个月半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想法是,医生的天职就是救人,哪怕一位患者只有一分钟的生命,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属于他自己的30秒。让患者和家属多一点从容准备死亡的时间,或许也是意义。当一个好技术没有被民众广泛接受的时候,我们不能归咎于患者,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是我们医生的解释工作没有做好。

作者介绍

袁文臻

兰大一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外科学博士 副教授 肿瘤外科主任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营养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营养与代谢委员会青委副主委/甘肃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委会副主委等职务。

手术涉及乳腺癌、胃癌、甲状腺肿瘤,并擅长临床营养、体重管理、肿瘤人文心理;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英文9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曾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著名医院交流。

医护之家

医护之家

医护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