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有很多种类,它们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压舱石”,有的甚至是紧急救命的“定盘星”,如急诊常用的激素、促进剂、止血镇痛药等现代药物,传统中医在辨证准确基础上使用的一些汤剂、中成药也有不错的效果。一些药物是靠实践摔打检验出来的,赢得“救命药、保命药”的声誉。
生命无价,但患者家庭条件贫富不同,我国推开医保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进,通过集采、带量采购、谈判等方式,规范医生开药、医院用药等方面综合施策,确保许多家境一般的患者用得起救命药。
医保“几板斧”砍下来,这几年药价下降幅度较大,有的甚至超过98%。不过,如果某个药物在医保加持下价格升起来,那么很快会“鹤立鸡群”,引来大量关注。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就是医保前低价,进入医保后价格急剧攀升12倍的“显眼包”。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属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即通俗说的
激素
,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作用是缓解人体分泌激素水平满足不了器官所需而出现的问题,防止头晕、乏力、消瘦、厌食、高血钾、腹泻,甚至病情恶化死亡等问题,很多患者需终生服药。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在很长时间内是“质优价廉”的代名词,是老百姓能长期服用的保命药、救命药,过去价格是86元/瓶/100片,相当于每片只需0.86元,患者长期用起来没什么压力。
但从2022年中期就开始悄悄提价,等大多数患者惊觉时,今年4月价格已涨到1000—1100元/瓶/100片,提高了12倍,甚至还抢不到。
作为普通患者,面对这种心酸的情况有什么招?除了咬牙节衣缩食购买,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老百姓不会制药、没钱买药、长期吃负担重,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反馈。一句话: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有没有替代药物?为什么它能逆势涨价?谁在背后捣鬼?有办法解决这个困局吗?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人工合成的皮质类固醇药物,该类型药物有短效、中效、长效、关节内注射等4大类13种,
常见用途不是抗炎就是“生理替代”,通常用在病情吃紧处
。
当用于抗炎时,可能需超量使用,命能救回来,但可能会有过量使用的后遗症。当用于生理替代时,要求剂量精准,防止超量出现问题。
绝大多数使用激素的患者,是“生理替代”的,它们需肝脏代谢、肾排泄,起效快、代谢快才合适,对肝肾不好的患者才适用。所以长效、中效和关节内注射并不适合,短效的才是首选。
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正是短效的激素类药物,而同属短效药物的还有可的松,它通过肝内羟类固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醋酸氢化可的松片发挥作用。问题是不少患者肝不太好,只能用醋酸氢化可的松片。
其它可替代醋酸氢化可的松片药物,还有强的松,属于中效的激素,但它的活性、药效发挥没有醋酸氢化可的松片那么好。
说实话,用可的松、强的松短期替代还是可以的,但关键是长期服用不合适,很多情况下,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唯一的对症药物。
更要紧的是,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生产上的“
倒挂类
”药物,即原料药厂有不少,据披露我国有超过20家获批生产醋酸氢化可的松片的原料药厂,但能生产合成片剂的厂家,当前只有一家。
是不是药厂良心坏了,大幅涨价?
引起药价上升的因素主要是两条:
一个是环保要求提高,化工原料、原料药价上升,终端药物会跟着升价;
另一个是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加上更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但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是医保甲类药品,已加入医保目录,药费纳入基本医保支付,加上国家会对救命药、保命药给予一定补贴,还有该药生产厂家是国企,属于保障民生类的药企,“大张嘴”提价说不过去。
经过了解,该药近段时间价格猛涨的原因,是药厂换规格了,旧包装86元/瓶/100片,换成30片/70元/瓶或7片/69元/盒的新版。
要知道药店是非常敏感的,迅速意识到新、旧版当中的巨大差价,立即跟风提高旧包装价格,药贩子更是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在医院外的渠道大量囤药、疯狂提价,医院内的药品时间不长也库存告警了。有的患者意识比较早,从去年开始就囤药。
结果一边涨价、一边抢药、一边缺货,产生的结局全部由患者承担。
经多家媒体呼吁后,药品生产厂家和药品监督部门及时作出回应,已采取措施应对这些异常现象,问题得到缓解。
怎么解决类似问题?医生建议3步:
1、医药监管部门紧急进口一批国外的醋酸氢化可的松片,投入医院线,平价出售,让囤药的不良药贩子吃瘪破产。
2、打破生产该药“一根独苗”的现状,发展和促成数家药企开起生产线,只要有竞争,获益的是消费者。
3、提前作出“救命药短缺”的预警,而不是“事后诸葛亮”,一千次反思比不上一次有效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