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中央深改委:要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并深化油气、电力体制改革
2.生态环境部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3.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陕西举行
4.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获批筹建
5.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建设
6.山东省发布《建筑设计碳排放计算导则》
7.恒生公司推出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
8.中国化学突破氢气储存运输技术难题
9.世界气象组织:厄尔尼诺将导致更加极端的气温和海洋热浪
10.国际海事组织通过“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
>>>专题碳讨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激活部分地区和行业发展机遇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
中央深改委:要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并深化油气、电力体制改革
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改革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等三份能源领域重磅文件。
零碳解读: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但转型过程中的能源保供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运动式减碳、拉闸限电等现象频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利于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加快新能源的普及应用;深化油气可以进一步发挥油气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领域的主体地位,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可见,保安全、促转型是此次深改委能源工作的中心思想。
2. 生态环境部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近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新修订的政策对原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进行了系列修改和优化。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主管部门由国家发改委变更到生态环境部;将温室气体种类数量由6种增加到7种;方法学由备案制改为“制定制”等。
零碳解读: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是重启CCER市场的基础制度安排和关键政策支撑。不久前,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召开验收会,CCER重启准备工作不断完善。此征求意见稿将于今年8月6日截止,预计年底前将正式印发政策全文,为重启CCER市场提供政策保障。
3. 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陕西举行
7月12日,生态环境部、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在陕西西安举办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今年7月12日是第十一个“全国低碳日”,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在全国低碳日期间,生态环境部举办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四批)》绿色低碳技术路演活动。
零碳解读: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推动经济生活绿色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来,全国低碳日在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全社会落实碳减排行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获批筹建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顺德检测院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共同筹建“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该中心将聚焦火力发电领域碳排放数据准确性、溯源性、一致性等需求开展碳计量关键问题和支撑能力建设。
零碳解读:
碳计量是指通过测量和评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量,来评估或度量个体、组织、产业、地区或国家的碳足迹和碳排放量的过程。碳计量可以为碳减排和气候变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22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9部门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对碳计量做出系统安排。此次,国家碳计量中心(广东)获批筹建标志我国碳计量体系正加快完善。
B、地方实践
5.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建设
近日,江苏无锡锡东新城、苏州高铁新城获批江苏首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建设。两个先导区将通过建设高品质绿色低碳建筑、探索近零碳排放示范园区、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村庄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8年率先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
零碳解读:
城乡建设是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数据显示,江苏碳排放增长量中有40%来自建筑领域。推动城乡建设和重点领域建筑物低碳发展对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推动城乡建设低碳发展具有良好基础。
6.山东省发布《建筑设计碳排放计算导则》
近日,山东省住建厅发布《建筑设计碳排放计算导则》,对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建筑设计碳排放分析报告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该政策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中设计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零碳解读:
建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建造和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此前,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将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要求。此次山东发布《建筑设计碳排放计算导则》对建筑物运行阶段各能源系统碳排放计算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建筑低碳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政策基础。
C、企业行动
7.恒生公司推出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
7月10日,恒生指数公司推出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该指数为采用同类最佳方法构建的ESG指数,旨在反映可通过港股通买卖且第一大股东为央企的香港上市公司中,ESG表现最好的40家公司之整体表现。成分股筛选自恒生行业分类系统中ESG风险评级最低的证券。
零碳解读:
作为反映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价值体系,ESG逐渐成为投资机构衡量上市公司投资潜力的“第二份财报”。同时,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投入往往可以带来更好的股价表现,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8.中国化学突破氢气储存运输技术难题
近日,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套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加注一体化示范项目在上海金山实现全流程贯通,实现运氢像运水一样便捷,储氢像储水一样安全。中国化学创新采用特殊有机液体对氢气进行储存,形成“氢油”,在稳定性、安全性、纯度、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经国家权威机构检验,中国化学研发的“氢油”不属于危险化学品,可作为普通货物进行长途运输。
零碳解读:
作为全球公认的绿色清洁高效能源,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零碳排放的特点,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未来能源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储存运输一直是制约其氢能商业化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因素。此次,中国化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氢气的安全储存和运输,这对我国氢能的发展和普及,对推动全国的能源绿色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D、国际看点
9.
世界气象组织
:厄尔尼诺将导致更加极端的气温和海洋热浪
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和6月的全球海面温度分别创历史同期新高,南极海冰面积也创下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6月的历史新低。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陆地和海洋破纪录的高温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同时,厄尔尼诺现象目前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预计将进一步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热量,并导致更加极端的气温和海洋热浪。
零碳解读:
气候变化叠加厄尔尼诺将催生更极端的高温天气,对全球农作物生产和海洋渔业产生较大影响,并可能形成更多的气候连锁反应,直接影响着人类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因此,人类需要从自身出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0.国际海事组织通过“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
近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宣布通过“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明确了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并考虑到不同国情,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的远期目标,并确保到2030年使用低温室气体排放燃料。
零碳解读:
IMO第四次温室气体(GHG)研究报告显示,2012~2018年间,国际航运业在全球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76%上升至2.89%。航运业距离IMO设定的2050减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2022 年 12 月,欧盟决定将船运行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自 2024 年起开始执行,意味着涉及欧盟航线的航运公司届时将为其船舶碳排放支付成本。这一系列措施,将加快全球各国航运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二
、
专题碳讨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激活部分地区和行业发展机遇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等重要能源领域文件,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我国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为什么要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将带来哪些变化?对此,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工作部主任韩文科,进行了深度解读。
1.政策基础日益完善,形势日益紧迫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我国对化石能源消费控制日益严格,同时,新能源装机总量增加和能源转型不断加快,而新能源消费仍有很大部分计算在能源消费总量当中,这限制了地方合理用能和经济发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的形势也日益紧迫。
2021年,国家发改委对部分省域能耗强度、消费总量进行预警后,部分地方完成能耗双控指标,甚至出现了“运动式”减排和“一刀切”式的限产,进而导致当年夏天部分地区能源短缺,甚至出现拉闸限电。
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韩文科认为,为了应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发展困局,突破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及时调整原来的能源政策措施。同时,原有措施还因为无法精准调控导致在完不成目标任务时的“一刀切”做法。尤其是“十三五”后期,一些地区因为能耗双控在发展上受到很大影响。在能源考核上,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很大压力。
早在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党的二十大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这事实上是对当时能耗双控政策面临问题的一次调整。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韩文科表示。
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韩文科表示,近年来政府部门已经在双控方面进行着这样的过渡。这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在中央正式获得通过,是一次制度性规范性的安排。
2.双控转变符合全球发展趋势,最大特点是放开清洁能源消费
统筹安全和减排是能源工作的重点,“双碳”目标下,控制好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落实气候变化行动的最重要措施。因此,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可以将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能耗总量控制不仅包含化石能源消费,也包括非化石能源,总量的管控直接影响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后,碳排放量和强度将代替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地方可以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满足自身用能的增长需求,这有利于保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供给稳定。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曾表示,能源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用清洁能源可以放开,但是化石能源会受到一定的控制。
韩文科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不一样,各国产品用能耗去对比,既没先例,也没可行的办法。然而这些产品是可以用碳排放量来比对的,这是一个趋势。韩文科表示,碳排放双控是适应当前发展形势、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转变之后,可以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生产与效率的调节,从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这也同时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了广阔舞台。国际上讲低碳,会把碳控制给下沉到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里面去。所以实行碳排放双控对企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适应“双循环”,不断地降低成本,降低碳足迹,对企业走出去,这都是有利的。只要碳足迹足够低,碳排放就会很低,碳排放低对出口也是具有优势的。在国内,可以更好参与供应链、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
3.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为地区和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此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为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了政策保障,为我国能源尤其新能源丰富地区发展打开了市场空间,为碳监测碳核算服务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
在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中,韩文科表示,这既保证了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积极鼓励转变的实施。同时,这也为我国北方广大能源资源型地区突破现有困局提供了机会。两年前就曾有地方主要负责人呼吁这种转变的尽快实施。理由是,对于资源型地区,无中生有的换道超车并不容易,而最有效的产业升级办法就是不断进行产业更迭。但多数新增项目都面临突破能源消耗总量的问题。在原有双控条件下,会被“一票否决”,而这样的项目有望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壮大并最后对原有产业进行替代。而这些问题,在政策调整后有望被解决。
同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需要科学完善的碳核算体系和健全的碳交易市场作为支撑。双控转变背景下,各地区各行业需要加快完善在碳排放数据核算上的基础能力,建立和提升自身的碳排放统计能力,并符合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监测的基本要求。这将极大激发市场上对碳监测、报告、核查的业务需求,刺激碳领域专业服务的发展。同时,这也将全面激发各地对碳交易的需求,促进碳汇开发和碳市场的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朱名恬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